中考语文必考古诗文默写过关训练

中考语文必考古诗文默写过关训练

  • 简介

    【一】根据提示,默写填空。 在历史的长河中,中华民族不乏心系天下的仁人志士:面对民生疾苦,杜甫袒露出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①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”的济世情怀(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》);面对危急情况,诸葛亮表现出“②受任于败军之际,③奉命于危难之间”的勇敢担当(《出师表》);面对国土沦丧,辛弃疾展现出“了却君王天下事,④赢得生前身后名”的雄心壮志(《破阵子·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》);面对生死抉择,文天祥显现出“⑤人生自古谁无死?⑥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正义凛然(《过零丁洋》);面对王朝飘摇,陆游抒发出“⑦僵卧孤村不自哀,尚思为国戍轮台”的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(《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》);面对贬谪境遇,范仲淹传送出“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”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(《岳阳楼记》)。这些古仁人,以人格魅力永留史册,为后世景仰。 【二】按照要求完成默写。 《典籍里的中国》以“一部典籍、一个人物、一条主线”为架构体系,让深藏典籍的中国精神火起来。“二者不可得兼,舍生而取义者也 ”是伏生一家舍命护书的精神写照;宋应星在朋友们的支持鼓励下写成《天工开物》,这份深情与岑参笔下的“山回路转不见君,雪上空留马行处”有异曲同工之妙;徐霞客一奴、一杖、一襆被远游天下,历尽艰辛而不改其志,正如苏轼词中的“竹杖芒鞋轻胜马,谁怕?一蓑烟雨任平生” 那般乐观坦然;而文天祥以“人生自古谁无死?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爱国热情回应屈原对楚国的一片赤胆忠心。徜徉于中华典籍长廊,先贤们历经磨难而初心不改,因为他们秉持着宋濂在序文中同样的信念:“以中有足乐者,不知口体

中考语文必考古诗文默写过关训练